北大侠客行MUD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新手 wiki 升级
楼主: lzkd

班门弄斧批金庸(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2: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过的女追求者们

  在《神雕侠侣》中,杨过的主要女追求者有四人,其中公孙绿萼为杨过殉情,
其余三人为陆无双、程英、郭襄,都终身未嫁。

  第一个出场的女追求者是陆无双。杨过四处寻找小龙女,碰上了陆无双遇险,
就救了她。杨过见她恼怒时有些像小龙女,就想道:“一时间若是寻不到姑姑,我
就尽瞧这个姑娘恼怒的样儿便了。”于是,杨过就装成傻蛋,缠着她,称她为媳妇
儿.胡乱调笑。接着又几次救地性命,杨过渐渐显出不是傻蛋,而是身怀绝技的“
少年英侠”。

  陆无双对杨过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第十五回中,李莫愁来袭时,陆无双明知
自己是李莫愁的主要攻击对象,但仍把一个可能救命的半张手帕给了杨过,要舍己
救他。最后,杨过为了摆脱她,和她及程英结为兄妹,教她一些高明武功后,偷偷
走掉。

  以上这个故事,从表面上看来还是很合理的。陆无双本是一个性格十分刁钻的
。甚至常常是不太讲理的女孩,这样的女孩在自己的意中人面前,变得很温顺,这
也是可能的。

  但是,这样一个女孩,在知道了自己的意中人心中只有别的女人,和自己调笑
,只不过是拿自己解一时之闷,甚至说不中听点就是当作玩物,那她心中会怎么想
?陆无双有时是非常不讲理的。她的左腿有残疾,深为忌讳,有人看她左腿一眼,
她也会动刀的。在第八回中讲到:“那两个道人向她左脚多看了凡眼,……她使弯
刀削了两个道人的耳朵。”在同一回中还写道:“那姓韩的乞丐……不自禁向她左
腿瞧了一眼,……(陆无双)登时怒气勃发,不可抑止,……舞动弯刀,挥了几转
,猛地掷出,……插入那姓韩乞丐的左肩。”这除了不讲理外,简直有些心狠手辣
了。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她“幼遭惨祸,忍辱挣命,心境本已大异于常人,跟
随李莫愁日久,耳濡目染,更学得心狠手辣,小小年纪。却是满肚子恶毒心思。”

  在她和杨过开始接触时,她虽知道他是在找他姑姑,但她并不知道姑姑就是其
恋人,也很难猜疑到这一点。在对杨过有情以后,但然接受媳妇儿这个称号。像她
这样性格的女子。在知道真情以后,必有一场好戏。即使不像李莫愁那样疯狂,至
少,也会像《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在知道了贾琏有了外遇时那么闹一通。何况,
在失去了心爱的男人后,应如何处置,陆无双肯定会受到李莫愁的影响,其心思和
手段是王熙凤这样一个有钱人家的泼妇所无法比的。

  翻遍了《神雕侠侣》全书,找不到这样的好戏,甚至连陆无双是什么时候知道
杨过的姑姑就是恋人,也不易弄清楚。

  以金庸的笔力,本来一定可以把陆无双知道真相后的这样一场戏写得十分精彩
有趣。但金庸放弃了,看来是有意回避这一场好戏的。这恐怕只能这样来解释,陆
无双的出现,就是为杨过这个“绝顶人物”做陪衬的,为了不影响杨过的形象,不
管陆无双本来性格如何,也不管她受过李莫愁多少影响,在和杨过交往中,她是绝
不能对小龙女有任何忌妒心的,也不能有任何有损于杨过形象的言行。

  这就不得不让陆无双的行事背离她自己的性格。她知道真相时的这一场戏也就
没法写了,只好糊里糊涂地回避了。对此进行回避,是够聪明的,但是,对于细心
的读者来说,其效果是产生一种被“糊弄”的感觉。

  在《神雕侠侣》中,程英这个角色看来是过于平淡了。在第一回中程英就出现
了,直到全书快结束的三十八回,我们仍能看到她的身影,但仔细想起来,这是个
可有可无的人物。

  本来,她是可以在一些重要环节上起关键作用的,但却有意忽略了。

  在第十六回中,杨过从傻姑口中套问谁是他的杀父仇人,而认定是郭靖和黄蓉
时;程英是在场的,她在这件事情上应该有所作为。

  她是桃花岛弟子,一定会参与对黄夫人的祭祀,不会一点也不知道欧阳峰和杨
康在黄夫人墓内外杀人事,也应该多少知道一些黄蓉正是因为在墓内发现男人的尸
体,才判定杀人者一定不是黄药师的。以程英之精明和长于思考,即使她不能判断
傻姑所说有误,也应觉得其中必有隐情。

  退一步说,她真的相信了傻姑的话,她至少也会感到内心十分不安。这个生死
大仇中,一方面是自己的意中人,另一方面是自己师门的重要人物,但是,她没有
表到出任何不安。

  在当时,要想把这件大事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她应该是最佳人选。她自己也应
很清楚,她有义务把这件事搞清楚,而且,为把这事搞清楚,她是处在最有利的位
置上的。可惜,金庸创造程英这个人物不是为这个目的的。

  如果,程英真正按照她的性格。以她所处的有利地位,发挥她的智力,去弄清
楚这个大仇的前因后果,那么,《神雕侠侣》的第十七回以后的相当大部分情节,
就得按另一种样子写了:“襄阳鏖兵”这一回就会完全是另一种样子;杨过大概也
不会为了报复郭靖和黄蓉,在郭襄这样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身上有意留情。看来金
庸是不愿这样的,程英就只好傻乎乎地“靠边站”了。

  除了为衬托杨过这个大英雄之外.程英根本就没有必要出场,在她现身的许多
场合,或者她是可有可无,或者有陆无双一个人也就够了。

  程英对杨过产生爱情的过程也是挺有趣的。先是杨过和陆无双在一起,一边瞎
胡闹,一边躲李莫愁,接着又是杨过在一个小溪旁,抱着完颜萍亲吻,又在小酒馆
里趁机亲吻李莫愁的漂亮的女弟子洪凌波,程英就是在亲眼看着这些事情发生的情
况下产生爱情的。也许一个精明强干,遇事镇静,有点像现代的事业型的女强人的
女性,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爱情,而且终生不渝。

  更有趣的是,后来在第十五回,程英救了杨过后,在纸上反复写“既见君子,
云胡不喜。”让程英以“君子”来评价杨过,不是很滑稽吗。连杨过自己也觉得:
“我这么乱七八糟,又是什么狗屁君子?”

  第十六回中,第三个女追求者公孙绿萼和杨过在绝情谷中相遇,杨过心中想念
着小龙女,但却说着“疯话”挑逗她,使绿萼这个未经世事的姑娘对他产生了感情
。自此以后,她就深深地爱上了杨过。

  在公孙绿萼知道了杨过心中本是情有所钟,根本就不爱自己,那些“疯话”本
是逗她玩玩,是拿她开心,她仍痴情不改,看见杨过和小龙女间的亲密关系,也毫
无忌妒之心。最后,为了杨过,她死在自己亲生父亲剑下。这样一个形象的塑造、
看来只是为了把杨过陪衬成“令人羡慕”的“绝顶人物”。

  《神雕侠侣》中所写的爱情,被不少“金学家”们称誉。不过,以上提到的这
三位女性和杨过之间的故事,和爱情故事是不搭界的,只不过是为了衬托杨过的“
伟大”,硬编出来的吧。

  武侠小说是可虚构的,但是人的感情,人的心理活动,总应该让人相信是可能
的,否则怎能说是好小说呢。陷入爱情中的男男女女们,有爱也就有恨,在深挚的
爱中,也很容易产生忌妒之心,在感到被骗时必有愤慨之情,否则.怎么能说是真
正有感情呢。好的武侠小说是不是也应该让人们感到,所写的人物在爱情中的心理
活动的真实性?在这四个女追求者中,只有郭襄的故事还是比较容易为人所接受的


  郭囊在知道杨过时她尚未成年,在见到他之前,在风陵渡一家客店中听人在称
颂独臂大侠,即神雕大侠,心中就已经十分仰慕。她说:“若能见他面,能听他说
几句话,我……我可比什么都喜欢。”16岁的女孩心理变化莫测,有这样想法是很
正常的。于是,她随着陌生人找这位大侠去了。

  在见到杨过后,发现“他倜傥英俊、神采飞扬,这才使她芳心可可,难以处遣
。”不过,这对一个16岁的小孩,也没什么,很可能慢慢就淡忘了。但是,杨过在
知道她是谁后,送她三枚银针,许她三个愿说:“我见此针,如见你面,你如不能
亲自令我,托人持此计传命,我也给你办到。”对一个小女孩子,还有什么能比从
自己崇拜的大侠手中接受这个更让人心醉的呢?杨过还给一个未经世事的小女孩过
分铺张地祝过寿,送她三件礼物,连群雄都“佩服得五体投地。”“郭襄高兴得连
话都说不出来。”还唱戏、放焰火,给自己的亲爹亲爷做寿,也未见得能够如此。
这样经历,对一个处在花季年龄的女孩子,怎能忘怀。这一场景的记忆,在郭襄这
一辈子中也不会褪色,再不会有任何男子能占据她的心灵。她会永远牵挂着杨过,
终身不嫁,是很自然的。杨过对郭家的报复也是够“绝”

  的。

  这四个女子都没有忌妒心,看起来好像是把这四位女子的忌妒心全都抽出来,
集中起来加在李莫愁一个人身上。这种在科幻小说中可能写的事,写在武侠小说中
是真有点奇特。

  李莫愁是一个变态的、不正常的典型。她因为她自己曾“刻心铭骨”地爱过陆
展元,而陆展元却和另一女子何沅君结婚。因此,她就要把原来情人全家都杀光,
要他和他的兄弟都断子绝孙,还杀死众多无辜。一位武师只因和她情敌同姓,都姓
何,她就把他家二十余口男女全杀光。沅江上货栈也因为沾了她情敌的名字沉君中
的“沅”字而倒了霉,全让她给毁了。她之所以要去刺杀宋朝皇帝和蒙古大汗,只
是因为他们都沾上了“君”字。

  “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是在《神雕侠侣》中由李莫愁唱出的曲词。
由这本书中看到的都是虚幻的武侠小说世界的故事,不是人类的“情”,由这本小
说是得不到“情是何物”的真正答案的。
北大侠客行Mud(pkuxkx.net),最好的中文Mud游戏!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2: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过是不是有些莫名其妙

  和一些喜爱武侠小说的朋友聊起金庸的书、说哪本书好看,哪本书不太好看时
,好几位朋友都认为《神雕侠侣》不算好看,这当然是和金庸其他几个大部头小说
比较而言的。在金庸的这六部书中,我也是不大喜读《神雕侠侣》的,为什么会这
样呢,仔细想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主人公的塑造问题。不少“金学家”都对杨过这个人物形象的评价极高,
金庸自己也说过他在自己所创造的人物中,最喜爱的角色之一就是杨过,但是,杨
过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有些莫名其妙。在开场时,杨过的性格给人的印象有点像韦
小宝,但在小说快结束时,他的性格又有些像萧峰,可以说在两个极端性格间变动
。关于这一点将在本节中稍后一点讲述。

  本书的主要反面人物是金轮法王。这个形象的塑造也不够成功,给人的印象是
模糊的。有些反派人物如《射雕英雄传》中的欧阳峰,《笑做江湖)中的岳不群,
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反面人物也不必写得都彻头彻尾的坏,金庸小说中也有这样
的人物,例如,《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博父子、《倚天屠龙记》中的周芷若等,也
给人留下根深的印象。在《神雕侠侣》中,金轮法王除了武功高以外,没给人们留
下什么更深的印象,很容易被忘掉。

  杨过除了小龙女以外,还有四个女追求者,即陆无双、程英、公孙绿尊、郭襄
。除了郭襄和杨过的故事外,其他三人和杨过之间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些毛病,
这将在本章第七节中讲述。

  此外,在这本书中,还有冗长的武打场面的描写,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将
在本章的第八节中补叙。

  在这一节中,主要讲有关杨过的性格的问题。

  在金庸武侠小说中,有些稍次要的人物,前前后后在性格上显得有些自相矛盾
的地方,有时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不过,对全书的影响不大。金庸小说中的主人公
,特别是男性主人公,性格多是很鲜明的,惟有杨过是个例外。他的性格先是一个
样,中间一个样,后来又一个样,变来变去,让人无法理解,难以琢磨。

  且看杨过的亮相:“一个衣衫槛楼的少年,左手提着一只公鸡,口中唱着俚曲
,跳跳跃跃的过来,……走到李莫愁和郭芙前,……笑道:“啧啧,大美人好美貌
,小美人儿也挺秀气,……’脸上贼兮兮,说话油腔滑调。”这当然是杨过的本来
面目。

  接着在人了郭靖门下之后,杨过的这种面目不见了,他变成为一个正经的、极
具有反抗性的英俊少年。后来他见到年轻女性时,喜欢开个玩笑,喜欢对少女挑逗
,但他那种贼兮兮的神情再也没有出现过。在欧阳峰看来则是“十分俊美”,在陆
无双、程英、完颜萍、公孙绿萼等人眼中看到的,就不只是“英俊少年”所能概括
的了。

  是杨过后来总是带着一副假面具呢,还是一开始那个亮相本来就不是真相呢,
如果不是真相,那还亮它作什么呢?猜测起来,很可能那种“贼兮兮,说话油腔滑
调”的神情,只不过是为了吸引读者,故作惊人之笔。虽然,杨过有两次出现过“
狡猾惫懒神情”,但那只是黄蓉和全真教赵志敬眼中观察的结果。对他没有成见的
人就役看出来。

  杨过是极其聪明的,记忆力极好,见机极快。在这部小说中,只有黄蓉可以与
之匹敌,这是这本书的读者的普遍印象。找寻杀父仇人是他最大的大事之一,在这
过程中,他却像个傻透顶的大傻爪。

  他在十四五岁时。就怀疑郭靖是杀父仇人,在去终南山求师时,他曾当面问过
郭靖(见第三回)。过了几年,他由傻姑口中套问谁是杀死自己父亲的人。傻姑误
认杨过为杨康,要他“向姑姑讨命去”。杨过这就确定了郭靖和黄蓉二人是杀父仇
人,又过了十几年,杨过由柯镇恶口中知道了真相,再由沙通天、候通海等四人作
证,这才知道自己的父亲之死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

  杨过由傻姑口中知道父亲可能死于非命,且和黄蓉直接有关,他情绪激荡,骑
马狂奔数十里,又抱头痛哭,这都是合情合理的。但以杨过的精明,他显奏不应满
足傻姑的只言片语,这样一件大事,他一定会设法弄个水落石出的。奇怪的是在以
后的十几年里,他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过着。

  杨过对郭靖和黄蓉的态度,有时像仇人,有时又不像仇人,不可理喻。在有了
线索之后,以杨过的智力,他想搞清前因后果,可采用的方法很多。譬如,求助于
对他十分倾心、又稳妥可靠的程英,槁清楚黄蓉究竟和自己父亲之死是个什么关系
。以程英和黄蓉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不难的。当然还可以有别的方法,但杨过一概
不采用,只让自己处在一种糊涂的状态。

  傻姑没有一句话提到郭靖和他父亲之死有关,杨过却硬要把这个武林第一高手
算作仇人。稀里糊涂地找郭靖报仇,是非常危险的事。像杨过这样一个“人精”,
难道能做这样的蠢事吗?把一个在全书中智力极高的主人公,写成在处理他人生一
件大事上,表现的十分糊涂,这只能是作者有意所为。

  大概是为了在小说中多出现些悬念和曲折的情节。

  这种胡乱改变主人公形象的写法,似不应出现在金庸这样的小说家的作品中。

  杨过入郭靖门后,接着到全真教投师,又至古墓派学艺,他除了处处表现得聪
明伶俐外,也表现出坚毅刚强、行事果断的性格。一旦他认定的事,咬着牙也要干
到底。在后来练成了高明武功,成为独臂大侠之后,他对他性格中原有的轻佻的那
一方面深自收敛,变得更加沉稳。但在这两个时期之间,有一段时间,杨过变得不
像他自己了,他变成一个主意不断改变,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些什么,没有
主见的糊涂人了。下面举一些例子:在第十六回,杨过亲眼见蒙古兵凶暴残忍,他
看见蒙古兵“矛头上挑着两三岁大的婴儿,哈哈大笑奔来。”对蒙古兵深为厌恶,
但转眼间又成了忽必烈的座上客。

  还是在这一回中,杨过见周伯通显示了高深武功,他想周伯通是“郭靖的把兄
,……须设法除掉才好。”转眼间,周伯通被抓,他又想:“我非救他不可。”

  第二十一回,杨过和郭靖夜处一室,几次图谋暗杀未成。到了第二天,在襄阳
城头,只要当时他不救郭靖,他心目中的仇人就凶多吉少,可是他却冒着生命危险
去救郭靖。

  接着他陪着郭靖去蒙古军营,郭靖受到蒙古人的伏击,杨过先是下杀手要乘机
害死郭靖,但突然,他只因郭靖在保护他,就改变了主意,又舍命救郭靖脱险。

  不论是在这以前还是以后,杨过都不是那种优柔寡断、没有主意的人。他在小
事上,特别是在看见年轻少女时,喜欢开开玩笑,显得轻佻一些,但在大事上,他
从不乱变主意。

  惟有这一段时间,杨过好像完全成了另外一个人。这段时间有多长,书上没写
,看来最多也就是几个月的时间。

  有人可能会解释说,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民族矛盾和私仇之间的冲突在杨过身上
的体现。不过仔细看来,不像是这么回事。以金庸的笔力,想表现这种冲突,一定
可以写得好得多,不会出现主人公的表现和性格自相矛盾的现象。

  这样写的目的,很可能只是为了使情节更加曲折。在报上连载时,由于主人公
的性格突然变了,读者很难推测下面会发生什么样的事,这会调起读者的胃口,给
报社带来丰厚的商业利润。

  统观《神雕侠侣》全书,杨过的性格是有些模糊,似难以树立一个完整的形象
。写小说是允许虚构的,但是,书中人物性格上的真实性和心理上的可信性,却是
一本好小说所必须有的品质,即使是好的童话或是好的神话也都是这样。

  在《西游记》中,充满了无法让人相信的神怪和夸张,但其中不少角色都写得
很成功。像猪八戒的三十六变化、腾云驾雾之类,没有一点是可信的,而他的心理
活动却写得真实可信。金庸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道:“武侠小说不应有过分离奇和
巧合,我一直希望做到,可事实上不可能,人的性格总应当是可以的。”这说得非
常好,然而在实践中,为了尽力吸引读者,以追求最高的商业利益,就不得不使情
节奇幻,有时就不得不放弃人物性格的真实性,真是可惜!

  
北大侠客行Mud(pkuxkx.net),最好的中文Mud游戏!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2: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场冗长乏味的武打描写

  武打是动作,是易于观看,而不易说得有趣的事。一场九十分钟的足球比赛也
是动作,人们可以看得津津有味,但很少有人能用几十分钟的时间去听别人对一场
足球比赛的细节描述,除非是耐着性子等候知道比赛结果。

  武打描写是武侠小说必不可少的。金庸常用很长的篇幅写武打场面,而且能写
得精彩有趣。有些作者,如古龙,就有意把武打过程写简短些,几乎没有任何招式
,许多武打都是一瞬间就结束。

  许多“金学家”都盛赞金庸是位描写武打场面的高手。

  但是,在金庸的小说中,也有些武打场面写得很是无味,阅读起来很是“没劲
”,例如《神雕侠侣》中从第十三回后半部开始,至第十四回结束处,约五十页的
内容描写在英雄大宴上蒙古武士和中原武林人士的打斗,就不是很吸引人的,中原
武林以郭靖和黄蓉为首。举行英雄大宴,意欲推举武林盟主,领导武林人士对抗外
族入侵。以金轮法王和他的徒弟达巴尔、霍都为首的蒙古势力前来搅局,争夺盟主
之位。

  于是一场武打就开始了:先是霍都打伤了丐帮鲁有脚,又打败了郭靖的徒弟武
氏兄弟;大理段皇爷的徒弟朱子柳战胜了霍都,又不小心中了诡计受伤;达尔巴和
朱子柳的师弟点苍渔隐战了平手;杨过下场和霍都胡搅,接着用诡计赢了霍都,又
连搅带混赢了达尔已;接着小龙女和金轮法王打;郭靖和金轮法王对了一掌,法王
吃了亏,不能说话,杨过乘机挤兑他认输退出,武打结束。共约四万字。

  在这场武打中,穿插了杨过多次取笑、搅局的乐子,武打方式也不断变换:有
朱子柳以写字的毛笔为武器(是真的写字笔,不是判官笔之类不能写字的武器)战
霍都,杨过以移魂大法斗达尔巴,中间还夹着达尔巴误认杨过是他大师兄还魂等插
曲。金庸确也发挥了他那高超的想像力,应该是挺热闹的,似乎是应能吸引人的,
但为何仍让人感到有些缺乏趣味呢?仔细看来,这一段描写实际上是为了写武打而
写武打的,很容易变得没味的。

  这场武打是因蒙占人争武林盟主而起的,既然是中原武林人士聚会推盟主,当
然蒙古人或其他人是没有分的,所以这场比试不进行才是比较合理的。如果,让郭
靖和黄蓉进行正常思维,他们应该是坚决不允许蒙古人参加中原武林盟主的争夺,
请他自动退出,如果他们一定要争,大家一齐上,把他们撵走,这场武打也就没有
了。事实上,书上写了四万字,最后。谁是武林盟主仍是一笔糊涂账。可以说这场
武打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这场武打以前的种种悬念,如杨过和全真教之间的过节,全真教和古墓派之间
的过节:以及围绕着李莫愁的恩仇等,没有一个在这场武打中得到解决,或有明显
变化的。在这场武打中没建立新的悬念,也没能开创什么新的局面。在四万多字的
故事中,只有杨过和小龙女在武林亮相,是个新内容。读这样的武打描写时,不论
是否能引起兴趣,在读过以后,都很容易被忘掉。

  把武打场面写得很长,而且能吸引人,多是在武打进行的过程中,为前面留下
的悬念揭出答案,或是建立新的悬念,或是为开创一个新的局面而写。如果,为写
武打而写武打,又写的比较长一些,通常是容易变得乏味的,即使像金庸这样的写
武打小说的高手也不能例外。武打场面写得短一些,可能会好些,还没有让人感到
没味时,就已经有新的情节出现了,如果情节安排的有趣,当然会吸引读者的。

  可惜的是在《神雕侠侣》中,除了上面提到的这几万字的武打场面有些让人感
到冗长之外,在这本书的第三回,郭靖和全真教道士在重阳宫前大打出手的描写,
还有第十七回中间开始的,在绝情谷的武打,也有数万字长篇描写,这些都或多或
少给人以类似的感觉。都是不易吸引人,读后容易忘记的武打长篇描写。在这六部
特别长的武侠小说中,这样的让人能感到有点无味的武打描写,在《神雕侠侣》中
似乎稍多一点,也许这也是有些朋友不太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北大侠客行Mud(pkuxkx.net),最好的中文Mud游戏!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2: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班门弄斧批金庸——《倚天屠龙记》:

“乾坤大挪移”符合科学道理吗         
《倚天屠龙记》第一、二回中的问题
张翠山为什么要自杀        
张无忌的武打经验怎么会变得这样快
明教中怎么会有和尚        
什么是灭绝师太的道德观念
无名荒岛上的糊涂账        
张三丰是让张无忌真正忘掉招式吗
张无忌能算作“佛侠”吗        
周芷若是真的上吊自杀吗
周芷若为什么要把断了的屠龙刀和倚天剑带到少林寺去
北大侠客行Mud(pkuxkx.net),最好的中文Mud游戏!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2: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大挪移”符合科学道理吗

  现代武侠小说中所写的大侠们的高明武功,不论作者写得多么逼真,多么精彩
,一般都是不符合科学道理的,是不可能存在的,或者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要
求现代的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招数都要符合科学道理,不违背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的
原理,那么大量的精彩的武打描写都必须删去,这简直就等于要取消现代武侠小说
。也有些武功是可能实现的,这多是小说中所写的武功极差,或根本就没入门的人
的,而不是大侠们的武功。

  研讨现代武侠小说中所描写的大侠们的高明武功,哪种是可能实现的,哪种是
不能实现的,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有点像没事找事。但是,如果有“金学家”在他
的评论金庸的文章中特别提出,某一高明武功是符合科学道理的,这也许值得用点
文字来说明一下,不能算是“闲得无聊没事找事”吧。

  一本评论武侠小说的书中说道,“乾坤大挪移”就是四两拨千斤,是符合科学
道理的。

  乾坤大挪移是一项极高明的武功,张无忌在明教的密道中练成了这个功夫后,
武功大增,加上原来所练的“九阳真经”,他就成了天下武功第一的“奇男子”。
如果这样的武功能符合科学道理,那可真有点意思。仔细看来,所谓的“乾坤大挪
移”是不符合科学道理的。

  张无忌在第二十回,为了追圆真(即成昆)进入了明教的密道,得到了练乾坤
大挪移心法的秘贫。按书上讲:“所谓乾坤大挪移心法,实则是使劲用力的一项极
巧妙的法门。根本的道理,在于发挥每个人本身所蓄的潜力。每人体内的潜力潜能
极庞大,只是平时使不出来,……”这说的是有道理的。

  实际上,大多数现代体育训练方法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发挥运动员自身的潜能
。但是,在后来写到张无忌实际使用这一武功时,多是“四两拨千斤”,和这一回
中的说法不同。

  在张无忌出了密道,上了光明顶,斗华山、昆仑四老,胜武当宋青书,后来在
武当山战胜赵敏手下的阿大,都曾用了乾坤大挪移。这些都是小试牛力,即使不用
乾坤大挪移,只用九阳神功,张无忌照样会胜的。

  乾坤大挪移最神奇的表现是在北京万安寺,赵敏以毒药十香软骨散制住中原武
林诸多高手,把他们囚于塔中。救这些人时,塔下着火,众人被迫转移到离地面十
几丈的高塔顶上。张无忌这时大显神功,让被囚者由高处跳下,他以乾坤大挪移救
出了众高手。

  第一个由塔顶上跳下来的,是张无忌的师伯俞莲舟。只见“张元忌看得分明,
等他身子离地面约有五尺之时,一掌轻轻拍去,击在他腰里,这一掌中所运用的正
是‘乾坤大挪移’的绝顶武功,吞吐控纵之间,已将他自上而下的一股巨力拨为自
左至右。”接着诸侠客们一一跳下,“由张无忌施展乾坤大挪移神功出掌拍击,自
直堕为横摔,——脱离险境。”

  如果有一物由上向下落,产生一种向下的力,如向它击一掌,使它不再向下落
,而向左或向右运动。这一掌所加的力一定会比下落的那个力还要大。这一掌一方
面要阻止其下落之势,同时还要施一侧向力,让它向左或向右运动。在万安寺救人
时,张无忌“一掌轻轻拍去”是绝对不行的,必须是重重的一掌。下落的人在这一
掌力的作用下,所受的损害会比他直接摔到地上还要重。

  这里所依据的是物理上的“动量守恒定律”,在高中物理书中都要讲到这个定
律的。

  比较合理的方法是张无忌用全身之力,接住下落之人,尽力减缓其下落之速度
,同时拨正其姿势,使他双脚先落地。

  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下落的人未必能控制自己的姿态,不一定能保持双
脚在下的合理落地姿势。让下落者自己的双脚能作有力的支撑,尽量减少其下落速
度,可减轻其所受之伤害。实际上,由高处,例如离地十余丈高处下落时,又没有
带降落伞之类的减速装置,落地时的速度太快,这种方法也是很难奏效的,下边这
个人也很容易被砸成重伤。就像当时俞莲舟所想的那样:“他武功再强,也决计接
不住自己。”

  写本节这些文字的目的,并不是想要来论证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某一具体的武功
是否符合科学道理。而是想奉劝所有的“金学家”们,再不要讲金庸武侠小说中某
一高明的武功,是符合科学道理之类的话了,特别是武林高手的“绝顶武功”。如
果想要赞美金庸的小说,最好找点别的东西。

  罗哩罗嗦地写这么些,来说明武侠小说中某一绝顶武功是不符合科学道理的,
惟愿读者理解其原由,别笑笔者是“吃饱撑的”。

  顺便说一下,在《射雕英雄传》中,在一个海岛上,黄蓉使巧计。欧阳克的脚
被巨石所压。为了救他,用多根树木绑在大石上,利用海水的浮力使大石漂了起来
。也有“金学家”们称赞这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实际上,也是实现不了的。

  如果,大石不是很大,例如,只有千斤左右,有欧阳峰和郭靖两个力气很大的
人,再用杠杆,足可以将欧阳克救出;如果,巨石的确很重,那么用书上所讲的方
法也是难奏效的。

  为说明这个,需要一些数学计算,好在读者也未必真会相信“金学家”所讲的
,金庸的方法符合科学的说法,这里就不多写了。
北大侠客行Mud(pkuxkx.net),最好的中文Mud游戏!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2: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倚天屠龙记》第一、二回中的问题

  《倚天屠龙记》中第一、二回写的是郭襄和张三丰(当时名张君宝)少年时的
故事,承上启下,将《倚天屠龙记》和《神雕侠侣》的故事连了起来。仔细读过,
发现有多处矛盾。

  第一个问题是,少林西域俗家弟子潘天耕等三人,不应该不认识昆仑三圣何足
道,至少也应知道昆仑三圣的外貌特征。

  按何足道所说:“我在西域闯出了一点小小的名头,当地朋友说我琴剑棋三绝
,……这三人(指潘天耕等三人)听了我‘昆仑三圣’的名头,要来跟我比划比划
。”可见这三位和何足道都是纵横西域的大侠,即使没有见过面,也应。了解对方
的容貌特征。

  潘天耕等三人是要找昆仑三圣的麻烦,怎会见了面竟贸然地问“尊驾是谁”。
他们三人“每日骑了马,在山前山后巡视,一心要拦住这个自称‘琴棋剑三圣’的
家伙。”加他们对对手的相貌特征一点都不了解,每日巡视岂不是有点显得精神不
正常。

  金庸可能是为了让“昆仑三圣”实际是一个人这个秘密尽量对读者保持的时间
长一些,才有意写得这样不合理的。

  第二个矛盾是张君宝练没练过九阳真经。

  张君宝在和何足道比试时,何足道发现这个少年的内力极强。书上也解释道:
“张君宝曾自‘九阳真经’学得心法,内力绵绵密密,浑厚充溢。”可见觉远和尚
已将九阳真经传给了张君宝。这本也是很合理的事。在觉远看来九阳真经只是健身
强体的经书,自己练,当然也会让这个小徒弟练。

  按佛教的惯例,学经时,先要背经书,张君宝当然应该会背九阳真经。这样矛
盾就出来了:一是在觉远去世,颠三倒四地背诵九阳真经时,张君宝已经背过这部
经书了,不需要和郭襄等一样去临时倾听记忆;另一问题是,后来,少年张无忌受
重伤,需要练九阳真经疗伤时。张三丰根本就不需要到少林寺去求真经的另外部分


  按《倚天屠龙记》全书的情节变化,这是个挺不好解决的麻烦。如果张君宝不
练九阳真经,就不能和何足道在少林寺前比划,就不会被少林寺撵出去,后面故事
就没法写了;如果张君宝练过九阳真经,那么后来张三丰就应该用这真经上的功夫
教弟子,于是武当派的武功,就应是九阳真经一路的。

  这就和人们所了解的,武当派的以柔克刚的武功风格太不相合。此外,张无忌
有病时,也不用到处去求医,也就不会有种种奇迟了。这样,就只好让这个矛盾搁
在这儿.硬向下写了。

  第三个问题是涉及到少林寺罗汉堂首座无色和尚的性格问题。

  当少林寺高辈分的和尚,在张君宝和何足道比武取胜后,严厉地责问他,是谁
教他这套罗汉拳的。张君宝拿出郭襄送他的那个铁罗汉,说是照这个玩物学的。于
是老和尚根据寺里严禁私自学武的规定。下令捉拿张君宝。

  这个铁罗汉本是无色送给郭襄的生日礼物。他应该很清楚,如果郭襄照这个玩
物学了少林寺的武功,由此引起的一切麻烦都是由他而起,他是应负责任的。现在
,郭襄将这个玩物转送给张君宝,张君宝照这个玩物学点武功,并已惹出了乱子,
无色当然应该出面来承担责任。如果他想承担责任,事情也就变得很简单了,他承
认张君宝是得到他允许练功的,他愿正式收张君宝为徒即可。他没站出来,不得不
让天下第一好人觉远和尚累死。

  无色禅师在此之前的形象是挺招人喜爱的。他在郭襄生日时,送礼和她交朋友
,在郭襄闯少林寺时,也表现得豁然大度。在此以后,他不拘束于陈规腐矩,放张
君宝一条生路:也显出一位得道高僧的风范。可就是在这紧要时刻,他却不敢出来
负责任,他的性格前后不一,大有损于这位高僧的形象了。觉远和尚去世是否造成
无色禅师的内疚?如果没有,那这位大和尚有点太“没心没肺”了。

  第四个问题是,张君宝怎么能这么快就将少林罗汉拳学得那样精。

  从郭襄送那个惹祸的铁罗汉,到张君宝与何足道在少林寺前比武,一共只有不
到十天的功夫。在这几天里,张君宝从这个铁罗汉上学了罗汉拳。在与何足道比武
时,竟将这套拳使得“法度之严,劲力之强,实不下于少林派一流高手。”这是不
是有些学得太精、太快了?在武侠小说中,武术奇才本来是可以学得非常快的,一
下子就可以将一般人一辈子也学下会的东西学好,譬如,后来张无忌在明教秘道中
学乾坤大挪移心法,就是这样。不过,在这里张君宝只是从一个玩物,即铸铁小罗
汉学的,是两个铁铸的胖和尚,“旋紧了机括,两个娃娃便你一拳,我一脚的对打
起来。”(见《神雕侠侣)第三十五回)很难想像什么人能从中学到高明武功,而
且能学得法度甚严。

  如果,在小说中把张君宝在少林寺前,以这一套少林罗汉拳和何足道对阵时,
写成拳法威力甚强,在外人,如何足道看来,确是拳法甚为高明,但在少林寺内武
功高明的僧人看来,却似是而非,可能更合理一些。这一方面说明,从小铸铁玩物
上很难学到什么真功夫,另一方面,在少林寺的大和尚们看来,这种似是而非的拳
法,只能是偷学来的。其威力甚强,也更能反衬出九阳真经的高明。

  按惯例,写武侠小说时是可以夸张的,甚至可以夸张到荒诞不经的程度,但是
,作为一部高明的武侠小说,如果可以得到大致相同的效果。还是应该夸张得尽量
合情入理,而不要给人一种写作时没有仔细考虑,只是随笔写来的印象。

  在华山上,张君宝从杨过那里学过一两招,就这一两招,就起过大作用(见《
神雕侠侣)第四十回),他不会不尽力多学点武功的。他一得到那个铸铁玩意,就
从上面学武功,这是很正常的。令人不解的是,他身处少林寺中,天天看到和尚们
练武,按道理说像张君宝这样学武奇才,以他的天资,他想偷学几招,那也是平常
的事。为什么他不学呢?如果在这一节中写到,张君宝天天在寺内看见别的和尚练
拳,他早已把这入门的拳法看得滚瓜烂熟,再加上这个小铸铁罗汉玩具,他就学会
了罗汉拳,可能更合理些。这一方面符合张君宝迫切学武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
即使无色禅师想为他承担责籽,也因他偷学武功而无能为力。这就省去了无色在看
到觉远圆寂后所应产生的内疚,也就无损于无色大和尚的高僧形象了。

  
北大侠客行Mud(pkuxkx.net),最好的中文Mud游戏!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2: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翠山为什么要自杀

  在张无忌的少年时期,有两件对他一生影响极大的事:一是他的父母双双自杀
,使他成为一个孤儿;另一件事则是他中一记“玄冥神掌”,无药可医,他不得不
离开武当山到蝴蝶谷去求医。由于这两个情节,才有了以后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

  张翠山和殷素素二位的自杀,不但使张无忌成为一个孤儿.深得人们的同情,
也使张无忌孤身一人奋斗,成为武功天下第一的大侠,更突出其伟大之处占自杀的
那一幕情节极其突兀,气氛极为激烈悲壮,充满了刺激,可能会让读者读得目瞪口
呆。可惜,若仔细读起来,就会发现这一对夫妇的自杀充满了不合理性。

  一些“金学家”对张翠山的自杀颇有微伺:有的认为他是假道学,放不下“侠
”的架子;有的说他不是真心爱殷素素,自杀以求解脱云云。对张翠山的性格分析
,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这里不多说了。就小说而言,真正不合理的不是他,而是
别的人物。

  第一不合理的是身受重伤的武当三侠俞岱岩。在第三回和第四回的故事中,他
得到了屠龙刀,在钱塘江中受到了无鹰教的暗算,中了“蚊须针”和“七星钉”后
,中毒晕了过去。他醒来时正听到殷素素付重金二千两黄金,委托杭州龙门镖局都
大锦总镖头送他回武当山,十大之内亲手交结张三丰真人。书中写到,俞岱岩听到
这些后心中一惊:“二千两黄金要值几万两银子,……”在他被护送的路上,他感
慨地想:“救我这位姓殷的朋友不知是谁,……只可惜我不能见他一面,更不能谢
他一句。我俞岱岩若能不死,此恩必报。”

  到了张三丰百岁生日宴上(见第十回),俞岱岩听见了殷素素的声音,听出她
是在龙门缥局雇人送他回武当山的人。

  殷素素也承认了此事。这时,俞岱岩本应立即作出报恩的姿态。这位大侠不但
没有报恩的表示,反而“冷冷地道:‘你如此待人,为了何故?…这真是没有一点
大侠的风范,给武当派丢人。

  为夺屠龙刀,江湖上你争我夺,在这中间,谁受了伤,或是学艺不精,或是不
谨慎,怨不得什么别人。雇人送他回武当山,则是另一回事,确是有恩于俞三侠。
至于在途中都大锦自己没有做到“亲手交给张真人”的许诺,则是第三件事。

  下重手暗害之人才是罪魁祸首。武当七侠应该是恩怨分明。

  俞岱岩怎么能这样糊涂,恩将仇报。

  俞岱岩对当初所发的誓言:“我俞岱岩若能不死,此恩必报。”是不应忘记的
,他连殷素素的声音都记得,恩怨大事更应记得清楚了。武当七侠中其他几位,也
应该将恩怨分清的,怎么都和俞岱岩一样的糊涂起来了。

  如果俞岱岩能按常理说话,这个悲剧自然是不会发生的。但是,这个悲剧必须
发生,于是金庸就得强制俞三侠忘恩负义,说他不应该说的话了。

  第二个不合理的是殷素素。在钱塘江六和塔附近,除了“蚊须针”是她发的之
外,她已经将这些事的前因后果。向张翠山讲的相当清楚了(见第四回)。婚后,
有了儿子,似不应再对丈夫隐瞒有关发“蚊须针”的事,应设法取得丈夫的谅解,
如果她认为这事很难取得谅解,为了和丈夫的爱情,为了孩子,只好就隐瞒起来。
既然已经隐瞒了,那就隐瞒到底。

  不应把在枕头边都不能和丈夫讲的话,拿到大庭广众之中来说。

  天鹰教为了得到屠龙刀,向武当派某侠客发暗器,在武侠小说所写的世界中,
原是天经地义的事。何况殷素素“敬重你(指俞岱岩)是位好汉子,是以叫龙门镖
局送你回武当山,至于途中另起风波,却是我始料不及了。”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殷素素并无过错。奇怪的是,殷素素却“拔出配剑,倒转剑柄递给张翠山”要他杀
自己,张翠山那样好面子的侠客,怎能杀自己的妻子,只剩下自杀一条道了。

  以殷素素这样的精明干练的人,怎么会说这样的糊涂话、做这样糊涂的事?她
或者可以轻描淡写他说是天鹰教伤了俞三侠,她敬他是个好汉子,雇人送他回武当
。这样说并没扯谎,因为她本人也是天鹰教的。或者她可以将真相全盘托出,据理
力争。以她的精明,她是不会拔出配剑,逼着丈夫杀人或自杀。

  顺便说一句,在武侠小说的世界中,“蚊须针”和“七星钉”的毒都应该有解
药的。殷素素既然敬重俞岱岩,何不给他解药,先找个地方让他养伤。何必舍近求
远,千里迢迢地将重伤之人向武当送。

  第三不合理的才是张翠山。在他们刚相识时,殷素素已经大体上告诉他全部情
况。他应该很清楚是天鹰教伤了俞岱岩,而殷素素又是天鹰教的高层人物,不管殷
索素是否自己亲自动手,她对俞岱岩受伤都是负有责任的。他又很清楚为了俞岱岩
受伤事,杀了龙门镖局七十余门的就是殷素素,他从来没有认真问过究竟是怎么回
事。在武当七侠中,只有他知道殷素素为了救俞岱岩,曾中了三枚梅花毒镖,是为
救俞岱岩尽了力的。到了俞岱岩恩将仇报时,他不为妻子辩护,反而说:“你骗得
我好苦啊。”这只能看作是在没有道理地撑“侠义之土”的面子。至于自杀,则更
是糊涂得设法说了。

  在这一段中,人们所出现的感情、想法以及对前因后果的思维,本来都应该是
另一种样子的,却一个接一个的表现得不合常理,甚至前后矛盾。仔细想来,所有
这些不合常理的表现,没有别的道理,就是为了要给张无忌腾出舞台。如果用较为
合理的情节变化来作到这一点,让张翠山和殷素素退出,就可能会比较平淡。

  为了要情节变化奇幻,刺激性强,就不得不放弃人物心理变化的合理性,硬让
他们说出不符合他们性格的话,作出违背他们性格的事。只可惜这个一来,表面上
小说是变得更吸引人了,却只能马马虎虎地读读,经不起细看细读、反复玩味了。
表面上吸引人,能产生丰厚的商业利益,小说的内在品质却下降了,从长远的观点
看,这样的写作手法还是不采取为好。

  
北大侠客行Mud(pkuxkx.net),最好的中文Mud游戏!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2: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无忌的武打经验怎么会变得这样快

  张无忌在练成了”九阳真经”以后,内力大增,但其武打功夫仍然是很低的,
更谈不上有临敌经验。在沙漠中、他看到峨眉派灭绝师太残酷地屠杀明教教众时,
张无忌站出来和灭绝师太对掌,他毫无还手能力,只靠着他的深厚的九阳真经练来
的内力硬撑。后来布袋和尚说不得轻易地就将他套到布袋中去了。可见这时他的武
功击技能力实在是不入流的。

  在说不得和尚的布袋中,他修炼“九阳真经”大功告成接着在明教秘道中,他
修练乾坤大挪移心法至第七层,这样他的武功又增强了许多,已达极高境界。但是
,他的具体武打招法和临敌经验是不会突然大幅度提高的,张元忌由秘道中出来,
看到一个受伤的少林和尚,这和尚飞起一脚,张无忌竟没能躲开,踢在了他的小腹
上,可见他这时还没有足够的临敌经验。

  他来到光明顶上,为了使明教和六大派和解,不得不和六大派对垒时,他突然
变得自信心非常强,成为一个极为老练的大侠客了。这是很奇怪的。尤其是在和少
林空性大师对垒,以及一人斗华山昆仑四大高手时,表现的有些过分托大,和他这
种没有很多临敌经验的身份相差有些过大了。

  在和空性对拳时,开始时空性以“龙爪手”打得张无忌十分狼狈,他不得不以
轻功不断的倒退躲闪。在张无忌看到空性用完了十六招以后,对这套拳法己有了解
,于是他就不再倒退了,并对空性说:“晚辈若再倒退半步,就算输了。”这句话
一说出,就连明教的高手们都大吃一惊,“均觉得这句说得未免过于托大。”

  张元忌这样说,确实太狂了。就算是谢逊曾告诉过张无忌,‘龙爪手”一共只
有三十六招,他这时也已对这套拳法有了相当了解,张无忌怎么能断定空性和尚不
会使出其他拳法。

  再用一种张无忌不曾见过的拳法,还可能使他狼狈不堪地向后退,怎能保证半
步也不向后退?看来是金庸笔下留情,空性没有用其他任何招数,张无忌也就不用
向后退了。

  在华山二老请昆仑派的何大冲和班淑贤出来,以四人之力来对付张无忌时,他
竟毫不在意,折了一根梅花枝,说:“在下便以梅枝当兵刃领教昆仑华山两派高招
。”这也未免太过分了。这四个人从来还没有联手对敌过,张无忌当然不可能知道
他们联手后有多大威力,谢逊也绝不可能预知这四人联手会是怎样的,所以也不可
能教过他。张无忌这样托大是不合理的。

  张无忌的这些表现,不仅在当时看来是不合理的,而且,在以后,他的武功越
来越高和临敌经验越来越多,他再没有表现得这样狂妄过。在《倚天屠龙记》这本
书中;张无忌的性格表现了一种中庸的倾向,虽然身怀绝技,为人处事却更像一个
普普通通的人,他没有那种鲁莽、易于冲动的冒险精神,更没有狂妄的性格特征。

  在光明顶上,张无忌的表现,特别是在他斗空性和斗昆仑华山四高手时所显示
出的那种狂妄冒险的性格,在以前,在以后,即使在当了明教教主以后,也没有表
现过。他在这一段中的表现和这本书中其他部分的表现差别有些过大了。

  金勇这样写,当然有他的理由,这就是为了突出张无忌这个英雄人物,为他树
碑立传。即使是为此目的,也没有必要把本来张无忌性格中没有东西硬加给他,在
小说中,为了吸引读者,过分夸张,造成了性格描写上或心理描写上的不合理,是
一件得不偿失的事。

  在武侠小说中,光明顶这一场武斗可以说写得极为精彩,但若从表现人物的性
格方面说,这一大段描写,实在不能算是“胜笔”。在这本小说中,金庸创造了一
个性格上软弱,行事被动,常常按别人的意志行动,且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容易
受骗,除了武功高强之外,实际上是一个中庸的、有点浑浑噩噩的普通人。这样一
个形象有别于众多的武侠小说中所出现的那些大侠,可以说是很有特色的,是金庸
着力创造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的一种可贵的结果,只可惜光明顶上的表现破坏了其
性格的完整性。

  这也许是金庸不得已而为之的。作为一部以商业价值为第一宗旨的文艺作品,
时刻都得想着如何迎合读者。众多武侠小说读者,特别是层次稍低一些的那个人群
,是喜欢“超人”式的英雄时。如果真正完全按张无忌那种普通人的性格去写《倚
天屠龙记》,这一部分读者可能不会满意的。

  想得到熊掌,也想得到鱼,在二者不可同时得到时,于是,只好舍弃人物性格
的完整性和心理活动的真实性这个“熊掌”,而取商业利益这个”鱼”了,真是可
惜。

  不过,如果不要求把张无忌的形象塑造的如此突出,其英雄气概如此震慑人心
,也还是有办法避免这种不得已的取舍的。譬如张无忌以“龙爪手”战胜空性前后
,不说那句狂妄的话,而说些较为恭谦的话,对他的形象并没有坏处。

  在和昆仑华山四老对垒前,张无忌对困难和危险想得更多一些,一点也不敢轻
敌,是不是更好些。何况,张无忌还想狠狠地教训何太冲夫妇一顿,借一把利刃来
对付四人。可能比较符合张无忌当时可能有的心理活动。

  也许金庸是为了在打斗中,将周芷若写入,应该让他在四人围攻下毫无办法,
有意不让他用兵刃。其实这也好办,当他不知如何破四人联手的反正两仪剑法时,
只好用内力震断对手的剑,这时,华山派的高老人必会出来打扰,说用内力震断剑
不算赢,要重新打,而且定下规矩,不许用内力,不是也挺有趣吗。

  也许这主意并不高明。不过我想,只要金庸想让张无忌在光明顶上性格不出现
不合理表现,以他的才能,他一定会有高明的写法。不管怎么样,一部好的文学作
品中,还是不让主人公出现这种性格上的明显的矛盾较为好些。

  
北大侠客行Mud(pkuxkx.net),最好的中文Mud游戏!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2: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教中怎么会有和尚

  在明教的五散人中有好几位和尚。在讲真正的明教中是不应该有和尚之前,先
讲讲在《倚天屠龙记》中把明教写得不像个真正的宗教。

  在金庸的几本大部头的武侠小说中,除了写到广为人知的佛教(含喇嘛教)和
道教外,还写了几个其他宗教。在《倚天屠龙记》中写到明教和天鹰教,《笑傲江
湖》中有日月神教,《鹿鼎记》中有神龙教等。从武打的角度来着,这几个教都写
的有声有色。不过若仔细看来,这几个教并不像是真正的宗教。

  对于什么是宗教,专家们当然会有严格的定义,在这里我们没必要去引用,也
没必要作学院式的讨论。在这里,只是看看一般的宗教都有些什么重要的共同特征
,再来看看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的这些教是否具有这些。

  对现存的和书上记载的宗教,作一些观察和思考,或读点有关宗教的书籍,就
会知道,一般的宗教大体都有以下的共同点:对超自然力的神灵的崇拜和信仰,体
现这种信仰和崇拜的教义,阐述教的经典,教规,宗教仪式以及宗教组织和工作人
员等。

  除了一些不成熟的宗教可能没有正式的经典之外,这些特征都是一般宗教所具
有的。拿这些特征和金庸写的几个教来比较,其中只有明教还稍有点宗教意味,对
其他几个教的描述。好像和宗教根本不沾边。

  一个宗教一定有对某种超自然力的神灵的崇拜和信仰,例如,基督教崇信那和
华上帝,佛教崇信佛佗,伊斯兰教崇信真主,道教崇信三清等。原始宗教所崇拜的
图腾,多是一些动物。还有一些宗教把某种事物神灵化后,加以崇拜,例如,崇拜
日月、崇拜火等。

  《倚天屠龙记》中写的明教,是一个在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宗教,原名摩尼教
,起源于波斯,在中国曾广泛流传过。在宋朝时,几乎和宋江起义同时,还有个著
名的方腊农民起义,就是以明教为号召的。裕固族等我国少数民族,在几百年前也
曾信奉过摩尼教。

  这个教是崇拜光明和能产生光明的火焰的。这本书中多次写到明教对火焰的崇
拜,例如,明教教众的白色外袍上绣有一个红色火焰标记,在准备殉教时,“双手
十指张开,举在胸前,作火焰飞腾之状。”其镇教之宝叫“圣火令”,这些都是明
教崇拜火焰的表现。

  上面所举的几件事中,除了准备殉教时的表现外,把其他各种描述,说成是为
一个非宗教组织写的,也都是可以的。

  实际上,在全部对明教的描写中,几乎就没有表现明教教众是如何崇拜神灵的
。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宗教的第一耍紧的事,没有这一点,还能叫宗教吗?金庸在
具体地写明教时,缺乏必要的宗教仪式。宗教是让人相信神灵的,为了表现所信奉
的神灵的伟大和神秘,篆须得有一定的仪式。

  首先是人教仪式。佛教要剃度,基督教要洗礼,道教要“授道篆”,即使是人
教仪式最简单的伊斯兰教,也需当着众多穆斯林诵出“作证言”,即“除真主外,
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而张无忌在加入明教时,没有任何仪式,也
没有任何誓词和证言,这是极不符合一般宗教的惯例的。

  入教时的仪式,对于比较成熟的宗教,往往比较简单,而对于一些小教派,或
所谓的“邪教”,常常是相当繁复的。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人教者产生敬畏感。

  在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一书中,写到主人公之一的彼埃尔
参加共济会时的仪式的细节。在这个相当复杂的仪式中包括有:人教者在一个黑屋
子中一个人站立,换衣服,一个有微弱幻光的屋子里,蜡烛是放在一个死人头骨中
的,屋子里还放着一具死人骨骼等等。当然也少不了对新人教的彼埃尔宣讲教义和
教规。这种仪式在外人看来。

  是很有些怪诞的,但若身临其境,就很可能产生另一种感情,否则,也就不会
有这样的仪式了。

  托尔斯泰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小说家,他在小说中描写的这些仪式,把一个小教
派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般说来,这种复杂的人教仪式是不会对教外广泛宣传的,否则,它的神秘性
就会下降,对新人教者的作用也就会下降,甚至消失。在记述这样一些宗教时,很
少有对繁复的人教仪式作详细描述的。

  在中国历史书籍中,《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中对当时道教的“授道篆
”的仪式有记载,讲了“受道之法”,所授的“道箓”包括道教的经典和“符”,
箓“文章诡怪,世所不识。”“受者必先洁斋”,要交相当高的费用,还要“鱼贯
面缚,陈说惩咎,告白神祉,昼夜不息。”从昼夜不息四字看来,向神祉忏悔的时
间是很长的,容易达到精神上极度疲劳,仪式使人教者晕晕乎乎的,很容易产生幻
觉,也可能产生神祉显灵的幻觉。

  明教这样一个不算很成熟的宗教,其人教仪式绝不会是很简单的。对于现代小
说家们,很难有机会直接了解这样的仪式,那正好是根据多方面的文史知识发挥想
像力的机会了。这两方面,即文史知识和想像力,都是金庸强项,可惜,他只是马
马虎虎地将张无忌入明教的事混过去了。

  张无忌接任明教教主一事,也没有举行任何仪式,这就更说不过去了。在古代
,这种继承大统的事是非同小可的,其仪式多是很繁复,也常常是非常庄重的。在
近代,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继位的仪式变得越来越简单,但在一般情况下,仍是
不可少的。像美国总统就职,还需举行隆重的宣誓仪式呢。明教的新教主继位的仪
式绝对简单不了。

  二十五回,描写了在蝴蝶谷中举行的明教大会。在这次大会中,除了教众高唱
“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我明教。喜乐悲愁,
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之外,毫无宗教意味。而且,这个宗教歌曲还是
“不知谁忽然朗声唱起来”.是自发地唱的,不是大会仪式的一部分。

  各种宗教都会有一些经常性的仪式,像基督教的“望弥撒”或“做礼拜”。道
教的“做道场”.伊斯兰教更是每天都要五次向着圣地麦加方向礼拜。明教也一定
有某种经常性的仪式,这种大会的仪式就应更为隆重,更为庄严。金庸笔下的宗教
大会则成了一个典型的现代化的政治动员大会。

  在张无忌入教当了教主后,杨逍“将明教的教义宗旨,教中的历代相传的规矩
”等告诉了他,这当然是必不可少的。

  在第二十五回,杨逍把他自己写的《明教流传中土记》拿给张无忌。其中记载
了有关明教的一些事,引用了历史,讲了明教和方腊起义的关系,还抄录了一位官
员的奏章等。不过它像是教外之人写的,像是不了解明教内幕的人在编写历史,不
像是教内的光明右使所著。有关本教信奉什么,如何灵验,以何种仪式供奉,如何
吸引人们人教等,都没有提到。

  白眉鹰王殷天正自创天鹰教是《倚天屠龙记》中一个重要的插曲,对全书的情
节发展起很大作用,但却写得相当马虎。殷大正究竟是叛教,还是在明教内自立一
派,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书中也未交持清楚。

  如果说殷夭正是叛教,也就是说放弃了原来的信仰,那么,在明教有难,回光
明顶支援的事是很难发生的,即使去也只能是以朋友的身份。在最危难的时候,可
能为朋友牺牲,却不会准备和明教教众一同殉教,也不应该在此时双手作火焰状姿
势。

  如果殷天正没有叛教的想法,只是创立一个派别,那他一定会坚持说,他的教
派才是明教的正统,而杨逍他们是非正统。在这种情况下,天鹰教的标记是不会将
红色火焰改为黑鹰的,因为那样就意味着放弃了正统性。对于一个宗教。

  谁是正统,谁真正是最忠实的信徒,是极重要的事,殷天正本是明教教徒,他
是不会不明白这个的。

  后来,天鹰教和明教又合并了。这对于一个宗教来说。

  本是一件极大的好事,但书中写得太简单了。当殷天正推举张无忌为明教教主
时,好像这时天鹰教已经和明教合并了,否则,殷天正根本就没有推举教主的权力
。殷天正说:“本教和明教同气连枝,本是一派,二十余年前,本人和明教的伙伴
们不和,这才远赴东南,自立门户。”口中仍是自称“本教”,似尚未合并,甚是
矛盾。

  至于《笑做江湖》中的日月神教和《鹿鼎记》中的神龙教则更看不到有什么宗
教意味了。不知道他们这样的教崇拜什么神灵,似乎也没有教义,也没有宗教仪式
,看起来只像是个武装集团,或者更像个黑社会组织。

  “金学家”们对金庸在文史方面和人文民俗方面的造诣,素来评价极高。他应
该对于宗教及其特征了解得很清楚,这就很难让人明白,为什么金庸总是把宗教写
成这种样子。

  以金庸之聪明,他当然清楚他井没有真正将明教写成为一种宗教。在《倚大屠
龙记》中明教实际上是一个武装派别;不但有众多的武侠,而且还有有组织的武装
。他为什么要把明教这个名头加在一个武装派别上呢,是为了尊重历史吗?不是。
在元末,汉族群众大起义时,多利用宗教为号召,却不是明教,主要的是佛教中一
些派别和白莲教。

  在金庸的小说中多处提到当时起义中的真实人物:像韩山童、彭莹玉、周子旺
、朱元璋等,这些人多属红中军系统。

  红中军中有供奉阿弥陀佛的白莲教,还有佛教的一个教派弥勒佛教,主要供奉
的是弥勒佛。他们的口号中有“天下大乱,弥勒佛下生。”“弥勒佛当有天下”等


  从宗教上说,这些人是信奉佛教的一个派别或白莲教的,根本就不是明教。宋
朝的方腊信奉明教,并以明教作为他号召和组织人们起事的重要手段,在方腊失败
以后,明教被残酷地镇压,在中土逐渐的失去了其影响。从方腊到元末,大约有三
百年的光景,元末群雄想借明教之力,也是借不上的。

  这里顺便说一下,“弥勒佛下生”能作为反抗蒙古人的口号的原因。在佛经中
,弥勒佛是释迦牟尼的弟子,是未来佛。

  按照佛经,弥勒佛将在下一个新的“劫”开始时下生。下一个“劫”开始时,
人世间将是人民安康,和睦相处,风调雨顺,有用不完的财富等。这样,下一“劫
”的到来,就会是贫苦人所企盼的,象征着下一“劫”来临的“弥勒佛下生”就成
了号召贫苦人们起事的手段。

  无法猜测金庸究竟是为什么要将明教写成元末起义的组织者。用白莲教或弥勒
教的名义也都是可以的,还可避免和历史记载矛盾,真是不知道为什么弃此用彼。
本来,武侠小说是可以虚构的,但是,用明教代替了白莲教或弥勒教,就在书中产
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明教中和尚那么多。这些和尚不信佛祖,偏去
信仰火焰,这不是天下奇闻吗?在《倚天屠龙记》中写道,明教中的主要领导人有
教主、左右光明使、四大护法、五散人等。其中五散人中竟有三位和尚,而且这三
位和尚在这本书中都还是挺重要的。

  一位是彭莹玉和尚,小说曾称他为彭和尚。在二十二回中,是他第一个推举张
无忌为教主的。在历史上真有此人,也曾称为彭和尚,他先和周子旺一同起事。起
义的参加者的背心上都写着一个“佛”字,后来又辅佐徐寿辉,在小说中也数次提
到他和徐寿辉起义的事。

  另一位是布袋和尚说不得,是他将张无忌背上光明顶的。在二十四回中,明教
援助武当派时,他的布袋曾大显威风。

  第三位和尚是周颠,疯疯颠颠的,在张无忌和少林三高僧拼比内力时,他曾拿
着狗肉瞎搅局。

  明教和佛教绝对是两种宗教,虽然,明教产生时,在教义上曾受过佛教的影响
。就好像基督教在创立时受到过犹太教的影响,伊斯兰教在创立时,受到过犹太教
或基督教的影响等,而这几种教绝对是不同的宗教一样。在明教中是不应有和尚的
,这就好像在基督教中不应有阿司,伊斯兰教中不会有牧师一样。

  金庸把宗教的名字换了,又写入一些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又不把这些人的
出身身份作根本改变,这就不免出现了以上问题。

  写到这里,真有些为那些不遗余力地赞扬金庸有深厚的历史、人文、民俗知识
的学者,和断言可以通过读金庸的书来学习的专家们感到难受。
北大侠客行Mud(pkuxkx.net),最好的中文Mud游戏!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2: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灭绝师大的道德观念

  灭绝师太这个人令人讨厌,可能是金庸小说中最使人厌恶的一个人,这好像是
大家对灭绝师大的共同看法。但是。

  对于这个人的具体评论,就有不同的看法了。“金学家”们在评论中,大体的
看法是这样的:“灭绝师太令人可恨,又令人敬佩。”“灭绝师太所代表的是一种
嫉恶如仇的力量。”“自以为所作所为都是符合道德标准的。”这些对灭绝师大的
评价不能算很低。她为什么这么让人讨厌呢,解释是她的性格“乖戾狠辣,刚愎自
用”,残忍好杀等。

  如果,灭绝师太真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而又让所有的人都这样讨厌,这
可真有点古怪。

  什么是恶,什么是善,在整个社会上是不可能有共同的看法的,不同的人群是
会有不同的观点的。譬如,在太平天国时期,李秀成和曾国藩对善和恶的看法一定
是完全不同的,但他们都可以说是嫉恶如仇的。

  一个嫉恶如仇的人是可能得到人们的尊重的,即使可能对他的善恶的观点并不
同意,但仍然可能尊重他。像曾国藩为了打败太平天国,为了巩固自己的湘军,曾
多次下令或同意屠城,放纵湘军在刚攻下来的城市中住所欲为,杀人无数,曾有“
曾剃头”之称。现在仍得到很多人的推崇,大概这也是因为曾国藩是真正“嫉恶如
仇”的人吧。当然他这个“恶”是指的太平天国。不过,在表彰他的人们中,却在
掩饰他得到“曾剃头”之称的事实,这就不是很高明了。

  在一篇“金学家”评论金庸小说人物的文章中说:“灭绝师太所代表的是一种
嫉恶如仇的力量。”“认定是恶,就非灭绝不可,用的手段再下流,也可以自己原
谅自己。”按照这篇文章的观点,灭绝师太还是要“灭绝”恶的,只是所用的手段
太恶劣而已。事实上,灭绝师大的可恶不仅是手段问题,她所谓的“嫉恶”,只是
一种假象,是一种作伪。

  灭绝师大并不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她只不过是打着“正派”的旗号,实际上
是“男盗女娼”的人物,她的仇并不是公愤,而是私仇。

  灭绝师太在二十六回中有一段自述,讲到她的师兄孤鸿子和明教的杨逍结下怨
仇,约定时间地点单打独斗,结果,孤鸿子打败了,杨逍并未杀害他,而是孤鸿子
自己心胸狭窄,因打败气得生病死亡。

  这样的事在武侠小说世界中是稀松平常,而且,杨逍没有赶尽杀绝,连倚天剑
都没有趁势拿走;也就够大度的了。

  灭绝师太却因此而把明教称作恶,一定要彻底消灭,以报私仇。她所杀的人己
远远超过了报私仇所应有的限度。而她自己标榜是名门正派,宣扬自己所做的一切
都是绝对正确的。这些都只能是为她为报私仇过分杀戮打掩护而已。这哪能算是嫉
恶如仇呢?在二十六回中,她为了夺取倚天剑和屠龙刀,逼迫周芷若以美色引诱张
无忌,以皮肉色相换取宝物,又不许她对张无忌倾心。这实际上就是让周芷若做妓
女一般的勾当,做爱时也不能带感情。灭绝师大口口声声骂张无忌是“小淫贼”,
而她自己却在教诲心爱的徒弟去当“小淫贼”。这位师太迟着周芷若发的毒誓也是
很特别的:“生下儿女,男子世代为奴,女子世代为娼。”真亏“德高望重”的掌
门师太能想得出来。

  “金学家”的一些评论中,多从她所用的手段方面来批评,即不论多么高尚的
目标,若以卑鄙的手段去实现,或者其目标是达不到的,或者在达到时,其目标也
变成卑鄙的了。

  当然这是没有错的,但是,灭绝师大的问题远不止此,她是要周芷若去偷宝贝
,要她心爱的徒弟以“淫”的方式去做“贼”,目的和手段同样都是卑鄙的。有这
样道德鄙下的掌门,她将她的后继人按“小淫贼”的目标来教导,说灭绝师太是“
男盗女娼”是一点也不冤枉她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仍说她“嫉恶如仇”,未
免有点奇怪。

  嫉恶如仇曾经是人们所特别赞许的一种品德。在现代商品社会中,赚钱常常成
了第一重要的事,有些人不免对嫉恶如仇这一品质有了新的看法,以为那是一种过
时的,或者过于古板的陈腐道德观念。其实,在任何时代,都需要这样一种对于恶
像仇敌一样对待的品行,在现代社会可能更需要一些,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
对于什么是恶,什么是善的认识越来越清楚,更应该提倡痛恨恶,维护善。如果有
更多的人嫉恶如仇,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安定得多,清廉的政治也会容易实现
得多。

  ——一些“金学家”们把灭绝师太这样一个十分令人厌恶的人,当作是“嫉恶
如仇”的典型。这似乎是有些人将嫉恶如仇这样一种品德看得很淡,甚至以为那是
一种很容易产生很坏后果的品行。正是因为如此,才在这里讲了这么许多。

  惟愿批评家们能时嫉恶如仇这一个词笔下超生,不要用它来形容像灭绝师大这
样丑恶的人。

  灭绝师太本身不是嫉恶如仇,而是一种恶的代表。这可以从另一方面去证明,
就是在她带领下,峨眉派的道德水平是如何的低下,可想而知。

  峨眉派有点像个染缸。周芷若本是个很可爱的小女孩,在峨眉派中变得越来越
坏。这当然不会是郭襄的错,书中也没有表郭襄的传人风陵师太是怎样一个人,郭
襄的第三代传人灭绝师太则是一个道德十分低下的掌门,在她教诲下,峨眉派是好
不了的。

  在第十一回中,峨眉派的丁敏君为了逼迫受重伤的彭莹玉和尚说出有关谢逊的
事时说:“我先刺瞎你的右眼,再刺瞎你的左眼,然后刺聋你的右耳,又刺聋你的
右耳,再削掉你的鼻子,……”这可不是她在吓人,在彭莹玉拒不告诉她时,她就
刺瞎了其右眼,接着又要刺他的左眼,被师妹纪晓芙阻止。

  才没有把这个和凌迟处死同等残酷的刑法执行下去。为此,她和纪晓芙吵了起
来,又偷袭,“在她(指纪晓芙)的右臂上深深划了一剑,直削至骨。”

  丁敏君的道德水平低下,让人生厌,不只是因为她这样残忍,而且因为她是个
“包打听”。是她打听到纪晓芙和杨逍间的关系,并到灭绝师太处去告密,使纪晓
芙死于灭绝师大掌下。

  金庸下笔时,一般对年轻女性较为宽容,绝大多数都是挺可爱的,这大概是有
点注重“Lady first”的绅士风度吧。只有极个别的年轻女性令人生厌,如在《天
龙八部》中的阿紫和这本书中的丁敏君。阿紫深受星宿老怪的影响,自私、残忍、
不讲道理。如拿阿紫和丁敏君相比,谁更讨厌呢?似乎是丁敏君,因为她更接近现
实中的那种不但让人厌恶,而且让人畏惧的女人,而阿紫的形象作了很明显的夸张
,好像是童话中的人物,这反而降低了她的可厌性。

  在谢逊认罪时,峨眉派跑出一个尼姑静照,要害死谢逊,在黄衣女子制止之后
,静照和黄衣女子有段对答,也可看出这位女尼脸皮是挺厚的。这正好符合峨眉派
的派风。

  在《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是一个让人喜爱、令人尊敬的老人,可惜他做错
了一件事,就是把周芷若推荐到峨眉派灭绝师太门下,使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变成了
一个“小淫贼”。

  这就是灭绝师太这位“嫉恶如仇”的掌门教诲的结果。

  
北大侠客行Mud(pkuxkx.net),最好的中文Mud游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北大侠客行MUD ( 京ICP备16065414号-1 )

GMT+8, 2024-5-2 07:33 PM , Processed in 0.01035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